2020GCEF上海站-风雨之中辩真谛
2024-05-31 爱游戏体育平台app
虽然在GCEF论坛 台下聆听过数次刘文老师的主题分享,但依然很是喜欢,一段赏心悦目、心驰神往之余,还总能收获些许哲学意味,回味无穷。本次刘文老师的分享是在小雨中进行,淅沥沥落在脸上,微凉不冷,更多了几分启人深思的意味。
作为一名知名设计师,原本生活事业轨迹与咖啡丝毫没有关系。刘老师讲述了自己跨界进入咖啡圈的几段过往,这其中就包括2018年在日本东京与咖啡之神合影后将照片发到朋友圈,竟然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点赞,这让他意识到咖啡文化以及背后的工匠精神在时尚设计领域拥趸无数、魅力无穷。于是乎,他开始有意识关注咖啡,创办自己的咖啡空间,经营自己的咖啡品牌,并将设计师对于美的认知融入其中。这一切正应了那句话,“因为热爱,所以就连将就都是一种辜负。”我是第N次听到这番话,但身处陆家嘴咖啡节,绵延起伏的中央绿地上放眼望去是数以千计热爱咖啡的人,话音入耳,眼前所见,依旧震撼莫名。
作为一位“误入”咖啡圈的时尚设计师,刘文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产品设计观:用设计的力量和美学的渲染让品牌增值,强化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让它活起来。他认为每一个产品都应该是立体且丰满的,能够传递理念和价值,而不是单一的物理存在。一切的开始往往是个微不足道但与消费者有粘性的点,围绕于此构建一系列可识别的周边产品来将其丰满,接下来,他会从中找到跳脱出来的某一款,注入人文主义精神,再通过视觉广告进行二次包装,设计成一款超级产品,实现设计力量的商业转化。
每个人都是生活家,咖啡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对于生活的感受。直至晚间嘉宾们聚餐,还有人将其反复提及,并提到了很多咖啡领域的创新应用,很多看似习以为常的环节其实都大有可为。“娱乐至死的时代,不要用笑声代替思考”,这既是刘文老师分享的真谛,也是GCEF大中华区咖啡产业精英论坛坚持多年,崇尚分享的目的所在。
庄海峰老师团队的各种咖啡产品在整个咖啡圈都颇有口碑,但这还是第一次邀请他登台分享,着实令人期待。庄老师认为,我们动手设计整个咖啡店之时,店面的动线设计是核心,因为此举必然的联系到空间流畅舒适度,会对消费的人的购买欲望动力都会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吧台位置、办公后台、营业区域等便呼之欲出了。此外,平面的布置和咖啡店户型、风格、定位以及经营者所需要的思路是相关联的。
接下来便是庄老师分享的精髓,他将咖啡店空间设计归纳为了五大要素,分别是:比例(宜)、联动(动)、通透(透)、光影(光)和功能(功)。比如说这个“宜”字,咖啡馆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就是吧台,咖啡店吧台的设计最重要是动线布局,即消费者到店里面的流动路线,这里面讲解很多,比如说不要让排队点单的人流与座位区的消费者有冲突。科学合理的吧台尺寸比例是一个成功咖啡店的要素之一,尤其针对空间相对局促的独立咖啡店更是如此。通常吧台的合理高度为86.5cm,吧台内部间距1.1-1.2cm之间,只要能够同时并列两个员工操作舒适为宜。在讲解“功”字时,庄老师着重强调咖啡馆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功能,切莫混为一谈。还是以最重要的吧台为例,吧台的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功能,收银区、咖啡出品区、蛋糕展示区、果汁操作区、甜品操作区等。空间足够的情况下,各个区域应布置好,建议还是不要混在一起,否则导致在咖啡馆运营时,员工操作混乱,吧台杂乱无章。另外需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吧台出品的操作的过程,比如咖啡出品操作区,常规的布置(从左往右),先是磨豆机,而后咖啡机,洗杯器,最后是咖啡渣桶。
庄老师的分享用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实用性强,干货累累。文字篇幅有限,难以尽述细节。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稍后查看我们的视频详情。
今年第一场咖啡奇葩说无疑是本次上海站的重头戏之一,虽然天公不作美,奇葩说甫一开场便是大雨倾盆,全场风雨交加,主持人宛如落汤鸡、站在那里凌乱,六位嘉宾或雨衣罩身或撑伞艰难应付……这些突发情况无疑影响了台下观众,进而干扰了几位“人来欢”的嘉宾情绪,让火力锐减三四成。但纵使是剩余的六七成火力也是干货满满,叹为观止,足以启发观众深思。
待得主持人宣布奇葩说结束,风雨立收,陆家嘴中央绿地雨后初晴,美景无限。台下有人叹道:“雨中论战方显奇葩真谛。”另一人随口应喝:“雨后回味才知咖啡初心。”第三人忽道:“横批便是:咖啡奇葩说。”众人哄笑,收拾雨具,遂握手作鸟兽散。
闲话说罢,回顾本次咖啡奇葩说辩题是“机器人做的咖啡,你买还是不买?”现场抛出来的一箩筐干货,却也值得归纳一番。下面说说正反方有代表性的几条观点。
第一,历史大势浩浩汤汤,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2020年当下我们谈论这一个话题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AI技术的智能咖啡冲煮设备便是这种大趋势下的产物,甚至并非仅仅针对咖啡行业来做降维打击,而是一种横扫诸多行业的先进力量,做咖啡只是一种应用而已,而同时平推横扫的行业领域还有很多很多。简单来说,你爱或者不爱,你买或不买,它都已经来了,且还会慢慢的多出现在你面前,让你无处可躲。
第二,不要总是觉得科技缺少温度,缺少灵魂。其实科技也是有温度,“以人为本”是很多科技公司的信条和宗旨,只是体现形式会与传统意义上手工冲泡制作一杯杯咖啡不一样。智能咖啡机也并非是要去彻底取代咖啡师,而是将吧台工作拆解:将重复性的劳动剥离出来交给机器设备去完成,而将客户、消费者关怀继续留给咖啡师去完成。除此以外,智能咖啡冲泡设备会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如果纯粹追求出品效率的场景,可完全抛弃拟人形态;而那些拟人形态的咖啡机器人或者机器手臂,模拟咖啡师冲泡咖啡的诸多技术动作细节,内里包含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其设备初衷是应用在更需要与顾客互动的场景中,比如咖啡馆。
第三,长时间持续稳定的出品是咖啡出品的最本质需求,也是顾客购买一杯咖啡的最核心诉求。而这一块显然并不是人类咖啡师所擅长的,打着情怀的名义、凭着人情味的噱头,任由咖啡师在吧台出品,并不能够确保品质稳定如一,其实就是可能牺牲了店家和顾客的双重利益,这是一种伪情怀。更进一步来说,在咖啡师不能够确保自己成为真正大师之前,任由小白咖啡师在吧台“打怪升级式”成长,还打着情怀的名义,更是一种不负责任。更何况,又有几个咖啡师能够最终成为咖啡大师和冠军咖啡师呢?
第四,咖啡消费是分场景的。咖啡馆只是一个场景。智能咖啡机器人的出现和部署并不是要应用到所有的消费场景,也不是要取代所有的一线咖啡师。解放出相当多的一线人力,让咖啡师们重新再回到人所擅长的领域环节的同时,还是会有一些场景将保留手工咖啡,优秀的咖啡师,尤其是咖啡大师、冠军咖啡师们永远有自己发光发热的土壤。
第一,顾客去咖啡馆消费一杯咖啡,需要的是体验二字。体验从何而来?来自于一杯有温度的咖啡。这个“温度”不仅指的是咖啡本身的物理温度,也包括咖啡师冲泡制作时注入的人情味,因时因地的情绪和状态,这些都是冷冰冰的机器设备所没有任何办法取代的。
第二,中国咖啡产业和消费市场目前正处在快速地发展的当口,但显然发展还并不成熟,咖啡消费者还需要引导和培育。比如说上海一家咖啡店日均300-440杯已经很正常,但上海以外就连很多一线杯,更遑论咖啡启蒙还没起步的很多下线城市。如果在此阶段放任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咖啡机器人任意部署、随意投放,打压咖啡价格,挤压咖啡师生存空间,那么有一定的概率会误导消费者,将消费导入歧途,从而给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不可不防。在进一步来说,目前很多打着“高科技”名头的智能咖啡冲泡设备其实都是咖啡圈以外胡来窝囊企业、房地产企业“跨界行为”,他们并不懂咖啡,并没有经营过咖啡,也不了解咖啡消费生态,属于“跨界野蛮人”,警惕他们来咖啡行业“收割智商税”。
第三,那些动辄以高科技面目示人的智能咖啡冲泡设备其实背后还是咖啡师来做参数的,并没有实际减少人工,反而增加了企业投入。机械化地重复咖啡师输入的萃取参数,以此号称持续稳定高质量出品,却并不可以真正向人类咖啡师那般根据复杂的天气环境和豆子状态变化来调节参数,想要真的让一杯咖啡好喝谈何容易,最终无非是靠价格取胜,做的是廉价咖啡而已。
两位就咖啡拉花进行了简单的理论讲解,并现场展示了高潮的拉花技艺。台下观众兴趣甚高,踊跃上台交流,冠军们予以耐心指导。